海边小说屋>灵异科幻>竹一 > 城下曲 序曲
    邺城朝堂。

    “报,陛下,晋军先锋已下林渚。秦国援兵进程受阻。”

    “报,陛下,桓温大军不日将至枋头,慕容臧败逃。”

    “报,陛下......”

    “住口。”慕容暐从龙椅上跃起,抬手就将成堆的奏折战报掀翻:“朕不想听,摄政王,谁可堪一战?”

    众臣沉默。慕容暐倒吸一口气,坐了下去,幽幽道:“传令百官整装,三日内迁都龙城。”皇帝这是要弃城而逃?百官面面相觑,却无一人敢反对。因为不迁都就是战,谁有那个本事领兵?

    “陛下,臣愿领兵一战。”

    大殿外阳光有些耀眼,说话人背对着光走来,铠甲上的鳞片闪闪发亮。到殿中央单膝跪下,背脊笔直,脸上皮肤粗糙不已,一双雄鹰似的眼睛透露的却是久经风霜磨砺出的坚毅。

    即便逆着光,看不清来人模样。但只要大家稍微过下脑子就能猜到来者何人,除了他,大燕还有谁敢!

    晋营。桓温下令就地休息。郗超满怀心事,思虑再三还是上前进言:“桓公,如今我军士气正盛邺城近在咫尺,不如选精良步兵突袭邺城,骑兵分东西两路围攻,燕主年幼,见大军兵临城下,势必吓破胆,弃城而走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其不弃呢?你先前也说,我军深入敌境,粮草是大问题,若其效仿秦国坚壁清野,据守不出,我方粮草不济,我能奈其何?不如等西路汇合,凿开石门,打开粮路再一鼓作气,拿下邺城。”

    好一个以彼之盾攻彼之矛,虽然郗超认为如今形势趁燕国内斗反应不及时,而趁势围城,进而逼迫小皇帝出逃方为上策。但他说不出来。桓公负手而立,眉头微皱,并不理他。郗超心下一动,想来一路上都在否定桓公的决定,怕不是激怒了他?便不再言语。

    郗超哪里知道桓温根本就没把他放在心上。那会儿桓公只是想起了许多往事。想起曾经有一个人对他说过差不多的话:“长安城近在咫尺,将军为何不肯渡过灞水收复故土?”

    那时候自己初登高位,初次北伐,一路上百姓夹道欢迎,竟有大胆者托着他的双手,含泪道:“老身孱弱,终日只得南望王师空等一年又一年,本想此生定是空留遗憾。不料今日此残躯竟亲见官军,好,好,好呀。”

    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人心向背,突然有种天命所归的错觉。他开始想象关中豪杰想继来拜访,纷纷投奔的情形。于是,日日穿戴整齐,昂首挺胸,翘首以盼。然而,等来的是一个粗衣麻布的寒门子弟,扪虱侃侃而谈。就是这个人,问了他这个致命的问题。

    他当时,错愕地看着对方,那人却依旧自在地挠头,似乎这不过是一个平常不过的问题,他忽然哈哈大笑,举杯邀饮,还许下承诺:“君乃当世大才,某许你都护一职,随我归晋,如何?”

    可惜,那人思考片刻,摇了摇头,继续回师门归隐去了。几年后受故人相邀出山,如今已是大秦的丞相。如他一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。桓温心里念道:“老朋友,你终究是看透了我。待我如愿,仍可许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!届时你可还不愿!”

    当即,桓温下令全军不准下船,只待粮路一通便开拔。几日后,掌舵的士兵看着水线疑惑地自言自语:“这水怎么像浅了?”说完风吹浪起,水线波动,他再看去,又好像与从前一样。于是揉了揉眼睛,不再追究。

    七日过去,西路战报传来,上书:前路受秦军所阻,攻克石门还需时日。桓温登上船头远望邺城,片刻又朝南相望,一个“哼”字从鼻腔中流出。他下令全军入夜时分下船,就地扎营,不日改陆路征邺城。下达完指令的桓温并没有回到房中,而是西望故人,竟有些期待重逢。

    酉时,落日余晖已尽,晋军陆续下船。深秋时分,夜风微凉。后勤部队正兵分两路,一路清洗船舱,一路检查帐篷是否妥当。风声里似乎有些异动。待你静下心来聆听却什么也听不见。一个时辰后,四万大军整顿完毕,指挥官正安排值守。半夜主帅帐内,桓温还在沙盘上推演着。

    寅时,一道道红光划破天际,照亮了整片大地,它们向着舰船飞速而去。远望的话还以为是漫天/朝霞。很快,打头的几艘船烧了起来,奇怪的是,火势不大,也未漫延。

    营地之内值守兵士略显惊慌,直到郗超传令:“主帅早有准备勿须慌张。”之后才稳定了军心。不一会儿斥堠来报:“正北二十里外发现敌军步兵约五千,一里外约百人着夜行衣,大弩十数张。后续支援部队并未探得。”桓温问道:“可知领军者谁?”

    “火光微弱,看不真切,只见旌旗上写着垂字!”

    营中众将沉默不语,桓温披甲而出,下令烽火起,众军集结。台上他大声说道:“武将的荣誉因热血而生,武将的功勋由勇而来。而你们的荣誉和功勋就在前方,随某攻上邺城,取那小皇帝的首级,加官进爵,如何!”